乡村建档传佳话 传承文明留乡愁
———记陕西省铜川市“村庄记忆”工作
中国档案报记者 杨太阳
这里,有留得住的乡愁、记得住的乡音、忘不了的乡情。这里是陕西铜川,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往人文圣地黄帝陵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经之地。近年来,铜川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进程中,不忘对传统历史加以保护和传承,大力开展“村庄记忆”建档和抢救保护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寻根故土、寄托乡情提供了生动的“活化石”。
初心不变话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浓浓的乡愁情怀,他曾言,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他向陕北老乡介绍自己的夫人:“这是我的婆姨。”他感慨道:“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无论职位多高,他始终惦记着自己是从黄土地走出来的,那里有他记得住的乡愁……“婆姨”是陕北人对自己妻子的特有称呼,习近平总书记沿用这一称呼向陕北老乡介绍自己的爱人,就是要表明自己时刻也没有忘记黄土地的培养之情,要永远记住这里的乡愁。
“一架破旧的纺车,一台古老的石碾子,一盏发黑的煤油灯……我们仿佛看到了祖辈们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作,激励着我们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把先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是一位14岁的少年参加完“文化记忆、精神传承”活动写下的感想。这些事例都有力地说明,乡村是中国人生命的底色和成长的摇篮,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有着浓浓的乡愁和乡情。
正是在对历史的高度责任感和“记录乡情、留住乡貌、记住乡愁”的使命感的驱动下,铜川市档案部门着手开展了“村庄记忆”建档工作。
履职为民有作为
记者在铜川市档案局了解到,随着城镇化进程及工业园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撤乡并村工作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村庄的原有面貌和百姓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有部分乡村为了片面追求统一化、整齐划一,对一些传统窑洞、地窑、四合院、木楼牌等古民居、古建筑进行拆除和改造,造成了大量承载乡土传统文化的载体的消失,破坏了乡村原有的建设风貌、历史文化,因此,铜川市档案部门主动作为,对“村庄记忆”进行拍摄建档和抢救性保护。
2015年年底,王益区档案部门在全市率先开展这项工作,并得到市委有关领导的肯定。在王益区档案局,记者观看了他们为义兴村拍摄制作的视频,不仅了解了村情概况、风土人情、主体产业,还通过乡村风貌、新旧民居、生活农耕用具等一系列对比,感受到了农村百姓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欣欣向荣的乡村文化发展。随后,记者来到义兴村,走进铜川市第一家乡贤馆。目前,乡贤馆已经成为区纪委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洁教育基地和更多党员干部学习、接受教育的场所。蕴含忠、义、廉、礼优秀传统的乡贤文化在当地蔚然成风,乡贤的优良家风正在对一批批群众和干部产生积极和正面影响,带动他们为推动家乡发展而付诸努力。王益区档案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为本区原有39个行政村拍摄了1.3万余张照片,为每个村制作了反映村情的短视频,并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征集相关文章、照片、视频,目前已征集到一批地契、票证等反映乡村历史的珍贵资料。同时,王益区档案局还组织开展了本地方言语音建档工作。
在耀州区档案局,记者得知,耀州区作为全市最大区,下辖8个镇、3个街道,原有178个行政村,这里的“村庄记忆”建档工作同样可圈可点。接到任务部署后,耀州区档案局及时成立了“村庄记忆”档案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村也成立了村庄记忆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相应的协调机制,将“村庄记忆”工作纳入档案年度工作考核。在具体工作中,将“村庄记忆”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一村一品”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示范区创建相结合,同时注重对脱贫攻坚资料的收集和留存,重点记录了一些村的民生工程和产业扶持项目。目前,耀州区已对原有的178个村完成了照片和视频拍摄,并以此为契机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新村,指导王家砭村等建立了村史馆。在开展“村庄记忆”工作中,一部分古村落、古遗迹的保护也逐渐得到各地的重视和支持。
保护传统与乡村发展共赢
王益区档案局和耀州区档案局的具体实践,是“村庄记忆”留存档案馆的缩影。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铜川全市4个区县共为“村庄记忆”工作拍摄照片10万余张,为500多个村庄编写了村情简介、拍摄了视频短片,同时指导一批村庄建立了档案室、村史馆、乡贤馆、民俗馆、乡情展,通过展示乡村沿革变迁、民俗民风、乡贤能人、历史典故等内容,不断唤起村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激发他们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3年多来,铜川档案部门开展的“村庄记忆”建档工作已初见成效,为了将“村庄记忆”建档成果更好地传播出去并造福于民,铜川市各级档案部门将对已经收集到的文件材料进行查漏补缺、规范整理,并通过现代化手段打造“村庄记忆”档案图文数据库,全市档案部门将合力编辑出版《村庄记忆》画册。同时,借鉴“村庄记忆”建档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适时启动“城镇记忆”建档工作,进而构建更为全面、丰富、立体的“铜川记忆”档案数据库,为铜川人民寄托乡愁提供更多档案文化载体,从而保护传统文化,留住美丽乡愁,为乡村振兴贡献档案部门的一份力量。
(原载2018年8月6日《中国档案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