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耀州——耀县“交农”围城斗争
耀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也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家园,文化积淀博大深厚,人文历史灿若星河。当你遨游于耀州历史档案的大海里时,你会为他浩若烟海的文明而感叹,也会为你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而自豪。
耀州自古设县治州,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历史。耀州之名源于东依宝鉴石山,偶有祥光如鉴,“光耀州城”之说。耀州地处要道,是北出关中的“关辅襟喉”,“北山锁钥”。又是黄土高原向南延伸的残塬沟壑地势,地形多样,名山胜川众多,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前有煤炭水泥流金岁月,今有养生保健宜居福地。佛教名山大香山举世闻名。孕育了“一圣四杰”等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也是陕甘边红色革命的发源地之一。故有“北长蛇南宝鉴东漆西沮三坳平畴五河纵贯百里山川织锦秀,汉祋祤晋泥阳唐华宋耀七县来属四城迁治千年历史铸辉煌”;“瑶池灵地漫山蕴宝遍野生金堪比天外昆仑,曲水奇峰连云耸翠溪径通幽胜似人间桃园”之赞。
耀州是历史源远流长的耀州,耀州档案是浩瀚如海的宝库。今天的我们翻阅这些历史档案,就如同站在海边沙滩,沐浴千年阳光,捡拾被海潮冲到岸边的贝壳鱼获。我们有责任发挥档案“存史、资政、服务、育人”的宗旨,充分发扬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为耀州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览史实,学党史,观山水,访名人,寻古迹,啖美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耀州区档案馆在微信平台推出《档案里的耀州》专栏,把档案里的耀州故事以拾贝采珠的形式呈献给大家,让耀州文化焕发新活力,放射新光芒。
墓坳阻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为阻止青海马步芳军进攻解放区而发生的一次非常激烈的阻击战斗 。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和西北军区,在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等领导下,向胡宗南盘据的关中地区发动了强大的春季攻势。同官、耀县、淳化等县相继解放。解放大军一路南下,直向西安逼近。此时,胡宗南已成惊弓之鸟,只好求助青海马步芳派兵东援,妄图挽回危局。
3月初,马步芳82军第248师师长兼骑兵纵队指挥官马德胜率部由陇入陕,向渭北地区反扑。3月10日,马军由淳化一带进犯耀县解放区,企图袭击柳林镇。为了诱敌深入,一举歼灭来犯之敌,解放军第4军10师立即做出战略部署。29团在柳林南墓坳原附近,担任第一线阻击任务,诱马军进入伏击圈;28团集结于南村,向淳化方面警戒;30团隐蔽在墓坳西北高山槐一带,作为机动部队;师部驻墓坳西村,统一指挥作战。3月11日拂晓,马军骑兵及248师4个团刚到达吕村,就受到守军29团的迎头痛击,锋锐大挫。接着马军扑向墓坳,经过两个小时激烈战斗后,解放军主动北撤,诱敌北上。马军求胜心切,便命令骑兵快速抢占高山槐。此刻,解放军30团已抢先占领山头,严阵以待,并将尾随的马军堵截于插花岭下马鞍形地带。这时,马部又向南村的28团1营阵地发起冲锋,顿时陷入我军阵前及其两翼严密火网之中。敌军见势不妙,只得转向让牛村,向29团3营阵地发起进攻,双方激战4小时,3营指战员英勇作战,奋力反击,接连打退了马军五次冲锋,毙敌300余人。马军在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便集中大批骑兵突破我29团防线,直扑团指挥所。师部急速调集兵力,强力反击,将马军打退。战斗中,敌军师长马德胜当场毙命。解放军10师又将马部压到中底、吕村一带,集中兵力,分割包围,全歼马军3个连。
墓坳阻击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反扑的梦想,从根本上遏止了敌人对解放区的进攻态势,扭转了战争形势,加速了关中各市县解放的步伐。
墓坳战役遗址
墓坳塬战役场面之一
墓坳塬战役场面之二